2007年11月24日星期六

語言的限制

語言本身就是二元性的。 有a就有非a。 一是與a同義,一是與a反義,沒有介乎兩者之間的,這是語言創造時的限制。 人類的思考由語言組成,所以思考本身亦受此二元性限制,因此非黑即白。 某種眼前的東西是蘋果,或不是蘋果,沒有介乎兩者之間的蘋果。 一般人以此簡單邏輯形成思維,可是實況並非只有黑白的。 咬了一口的還是不是蘋果? 腐化了的?吃進口中的一口是不是蘋果? 整個世界最初由語言分界線時就是有限制的,因為所有事物都只是過程,變動不已,互為轉化,以靜態固定的語言和思考去表達或反映真實其實十分無力,非黑非白的情況如果小心觀察幾乎分分秒秒都出現。 不過語言是溝通的工具,彼此明白對方的意思即可,只是許多人抓緊語言不放,一直在語言思考中停不下來。

世界本來就不是文字可述說的,文字只是方便和溝通的工具,不需要溝通說話時就把文字語言放下。 你有一刻經歷過沒有思考嗎? 沒有回想過去、沒有想東想西嗎? 你有察覺每一刻你的心都在跳、指甲都在長、花草的搖擺都不一樣嗎? 敏銳的感覺因何遲鈍? 美好當下因何視而不見? 你的思慮越多,你的感受能力越低,這也是城市人資訊太多情緒病的主因,以前耕田的目不識丁那有抑鬱。 莊子等人就是活在沒有文字干擾和限制的當下中,直接和道跟世界交流。

沒有留言: